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海浪預報

海浪預報最早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戰爭後期,美國海軍第三艦隊佔領了菲律賓的明都洛後,當時美軍撤回加燃料途中,卻遭到強風浪的襲擊,最大波高達18米以上,有2艘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和24艘加油船被大浪掀沉,近800名官兵喪生,這次損失僅次於珍珠港事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海浪預報。因為軍事上的迫切需要,美國科學家開始著手利用天氣圖方法預報海浪並在實際中得到很好應用。這時製作的預報方法比較簡單,主要是收集實況資料,填在天氣圖上分析出每天的海浪實況,再根據常規的天氣預報方法預報出未來海上風場,有了未來海上風場條件,就可以應用海浪經驗統計預報方法,半經驗半理論波譜預報方法和能量預報方法等計算出海浪波高,然後根據不同海區海洋狀況和影響海浪成長、發展、消衰的各種因素和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和訂正,得出最佳預報結果。

  到了近海石油開發興起的年代,建立在海上的孤立的平台,常遭受一個或幾個大的波群破壞和摧毀,全世界因狂風惡浪遭到翻沉的平台已超過60座以上,原有的海浪預報時效和精度已不能滿足需要。新型的利用波譜計算波群的數值預報方法得到很好的運用,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進行預報分析

  我國的海浪預報是60年代中期開始的,隨著海上巨浪翻船的惡性事故的增長,海浪預報業務得到了重視和加強,現已基本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海浪監測預報業務網絡。預報範圍已由近海擴大到大洋,從1982年9月27日開始已按照國際統一規定,每天通過無線電傳真同時以3個頻率向世界播發西北太平洋海浪實況圖和24小時海浪預報圖,80年代以來,又相繼為近海石油平台發佈專項海浪預報,1986年7月1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通過中央電視台定時向全國發佈海洋預報服務節目。鑒於我國海浪觀測站點稀少,手段落後,預報的時效和精度在某些方面還滿足不了經濟建設的需要,目前有關部門已積極採取措施,加強海上浮標網的建設和管理,進一步組織好商船的志願觀測隊伍的建設,確保海上的觀測實況能夠及時向預報部門傳送,與此同時預報部門積極開展預報方法的研究工作,加強國際間有關海洋預警系統方面的合作,努力提高預報質量,為保障海上安全作出貢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