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秋釣釣羅非魚的技巧

秋釣釣羅非魚的技巧。羅非魚50年代非洲引入我國台灣,60年代初經香港引入廣東養殖的。70年代以來,引進莫桑比克魚。80年代,又引進莫桑比克魚和尼羅羅非魚的雜交品種魚--福壽魚。非洲有這種類似我國鯽魚的麗魚科魚類60多個品種,目前已有10多個品種及雜交品種引入我國長江以南地區養殖。由於這些熱帶魚都是從非洲引進,外形又極像我國的鯽魚,所以人們通常習慣稱它們為非洲鯽魚;又由於最早引進的是羅非魚,所以羅非魚又成了非洲來的鯽魚的俗稱。  

  羅非魚體形似鯽,生長快,食性雜而廣,抗病力強,繁殖力強,肉質鮮嫩無橫刺,海淡水皆可適應生活,一般一年即可長0.25公斤,但有個在熱帶顯不出的缺點:耐寒性差,14攝氏度下便會凍死,故它只能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暮春從南方引進魚苗養殖,夏天是它們的生長期,日夜不停攝食,生長快,但個體小,一般一齡魚僅100克左右,所以還不能釣取。到了秋季,尤其是南方仲秋和深秋寒潮未來之前,這些魚大都在250克左右,如不釣取,要全部網捉賣掉;或移入溫水室過冬。年生個體最大在0.5--1公斤。只有雜交種福壽魚抗寒力比父本、母本強,但8攝氏度以下即不食以至凍死,所以至今種魚還未邁過長江,在江北落戶。釣非洲鯽魚,成了江南地區及雲貴、兩廣一帶魚愛好者的特權。  

  非洲鯽魚在廣東、廣西、浙江、福建、湖南、江西、江蘇、上海以及雲南等地都廣泛養殖。20多年來,已有部分乘洪水逸入江河湖泊,在亞熱帶地區,已發現有自然繁殖的。非洲鯽魚只有在秋季才釣得多,釣得大。已成為釣魚愛好者的共識。那麼,怎麼釣?用什麼餌呢?  

  在我國的非洲鯽魚個體都不大,故竿短,線細,釣小。它不似我國鯽魚,膽小怕人多疑,而是集體,覓食,有食便吃,類似海魚。釣非洲鯽魚,多大養殖水域,不愁沒魚吃釣,只求速度快,釣得大。台灣、香港地區把它作為主要比賽對像魚。目前風靡全國的台灣釣法,就是在釣非洲鯽魚中總結出來的。這種釣法是雙鉤,砣懸鉤底釣,速度快,多數是一拎竿上兩條,1分鐘可上80--150條。傳統釣法效果敢很好。無論用手竿、拋竿,以至拉砣手提線,也無論用朝天鉤、臥鉤、串鉤,都可以把它們釣上。誘餌也無論用朝天鉤、臥鉤、串鉤,都可以把它們釣上。誘餌同鯽魚,釣餌也同鯽魚,但葷餌比素餌好。從多次實踐看,傳統釣法釣非洲鯽魚不如台灣釣法快而多。非洲鯽魚對台灣生產的那種合成釣餌特別感興趣。由於這種魚吃食與鯽魚不同,一不試食,要吃就咬著吞下;二不吐釣,要吃就直嚥下去,所以,台灣的法釣非洲鯽魚的漁鉤都沒有倒刺--非洲鯽魚被釣上岸仍咬住鉤餌不放,一般釣取後中途不會跑魚。釣取的速度就快了。  

  釣非洲鯽魚窩子不要太遠。它們不怕人,喜食腐殖質、肥水,在下風頭2-3米遠的地方就可釣到;有時,在腳下1米深的深水裡(精養漁池)也可釣到,而且越釣越多,真可謂前赴後繼。到深秋,江南地區的平均溫度到了15攝氏度左右,最低溫度10攝氏以下,這時釣非洲鯽魚就有了難度,因為這一帶不是兩廣,它們隨時有凍死的可能,而台灣釣法在兩廣仍可一展雄風,在江南地區已難展所長。經過多年實踐,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釣者發現並推廣一種手釣非洲鯽魚法,即在向陽處堤岸下,手提1-2米長的線,不用浮標,鉤上穿蚯蚓,在沿陡峭堤岸撒些熱性粉末餌料(剛炒過的麥皮、黃豆粉,或熱飯、熱粥,或燒熟的雞食、豬食等),非洲鯽魚,趣味濃郁;遇到無風陽光好的天氣,其吃鉤率不亞於初秋,且個體大。如不願用手提,只用一根1米左右長的竿梢,垂釣效果也很好。 

  但秋季釣非洲鯽魚有一件很要緊的事,就是一隻手要戴只手套。非鯽的背鰭有根根利刺,銳利堅硬,有毒。一旦釣上岸,這些刺全部豎起,釣者用手抓魚,很容易被剌破流血不止,又癢又痛,嚴重者還會紅腫總瘀血,抓非常鯽魚的方法與捉鯽魚、黑魚的方法不同,與抓鱖魚差不多,手掌不是從背部,而是從胸腹部抓上去,指尖捏緊頭部和背部,避開毒刺,然後摘鉤,用紗布手套既防滑,又不怕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