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垂釣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上魚不好,如:別人上魚你不上魚、別人上的多你上的少、剛才上的好,突然不上魚了等情況。通常,我們就會馬上找原因,琢磨問題出在哪兒。在這個時候如果判斷不準確,很容易走進思維方式的誤區,誤導你調這兒換那兒,既耽誤了時間又影響釣獲。
1.要調整魚的就餌環境。上魚不好時,常聽到釣友歸納為魚被釣「猾」了,於是,換位、換餌、換釣組。大家都知道,我們所垂釣的魚是低等動物,而魚的行為與人的智商根本無法相比。因為,魚是沒有思維的,只有原始本能和因條件刺激而形成的反應。我們知道,訓養寵物或家禽無外乎兩種方法,一是給它一個信號,製造一種條件反射,即:它如做出一個特定的反應(動作或發出聲音)就會得到它想得到的食物,可簡稱為「誘」;二是給它一個信號,製造一種條件反射,即:如它做出一個特定的反應(包括吃特定環境的食)就會挨打,受皮肉之苦,簡稱為「訓」。釣魚與之所不同的是:我們只能想方設法給魚以一次性的「誘」,二次就可能變成「訓」。
所謂「生口魚」就是求食的本能沒有感受到「訓」的魚;而所謂「猾口魚」應該是求食的過程中已經受到或多次受到「訓」的魚。遇到上魚不好時(排除因水質和天氣原因),不可能是因為魚被釣「猾」的比咱還「精」了,而是你給魚製造的就餌環境不好,或者說你給魚製造了不敢就餌的條件反射。
我們都曾遇到過,釣點裡魚星成片,魚就是不咬鉤(排除小魚鬧窩的可能)。我歸納為:一是多發生在「猾口魚」多的魚塘。二是釣組調得過於靈敏。原因可以理解為,魚對懸而會晃動的釣餌不敢再輕易吸食。遇此情況的應對為調低釣高就證明這一點。因為,「調低釣高」使高低雙鉤餌全部臥底,而且,不再晃動,排除了魚所嘗試過「訓」的那種就餌環境。
魚的「訓」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你或其他釣友傳遞給魚的所有危險信號。包括:聲音、餌料的性狀、釣組的合成、就餌的泳層等,是那麼一種讓魚不敢就餌的環境。對已經形成「猾口」的魚,想排除它已經受到的「訓」,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魚總是要吃東西的,釣點裡的魚星證明它有吃口,想辦法改變原有的垂釣方式,重新喚起它求食的本能,再形成新的「誘」,你就會頻頻上魚;而你要給魚的都是前人已經給它製造過的、使它能夠產生危險感覺的就餌環境,自然無魚可釣。
2.要正視差別。一個魚塘中魚的自然分佈不可能均勻,釣位釣點完全不同,水的深淺,陰陽向背及風的向背也不可能相同。當別人上魚比自己好時,開始找原因是應該的。但是,你的釣位有魚無魚、調幾釣幾、餌是否對路、釣浮釣底、釣遠釣近、釣深釣淺、釣組是否應換等等,那麼多的可變因素從何下手? 我們要正視差別,自然的差異是必然的,不可避免。不看到這個差異就盲目調自己的釣組,調換魚餌是不可取的。這時,判斷是否準確,是垂釣高手與普通釣手的真正區別。
3.要精調釣組。我在剛開始釣魚時,總認為釣組調的能保證找到底就行,魚不會管你的釣組如何,只要見餌沒有不吃的道理。所以,調試釣組都是在家完成的。到釣場後就不再調了,頂多在下鉤之前放在水裡試一下,記下調目差不多就開釣了。見到別人上魚好,總認為人家釣位好,餌好,不是換位就是討教人家的餌是怎麼做的,甚至,覺得人家有「秘密武器」。在一次十分偶然的垂釣過程中,使我改變了認識。
二十年前,我與一位釣友同去野塘釣魚(長竿兒短線傳統釣),中途他有事將未收的魚竿放到我這兒,叫我幫他帶回家。我順手將他的竿掛上我的魚餌,放到我已經打好窩的釣點裡,一窩兩竿。當時,我釣點裡魚星不斷,一條魚沒上,但他的竿放到位後不一會就上魚,再放下還是他的竿上魚。連上幾條後,我想看看我的竿是否能上魚,就將兩竿相互換位,結果,仍是他的竿上魚。再換回,總是無法改變他的竿上魚的現實。
什麼原因呢?同樣的誘餌,同樣的釣餌,同樣的釣點,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天氣,同樣的水質,可以說排除了除釣組以外的一切可能性。晚上,在釣友沒取竿之前,我在家的魚缸中,將他的釣組與我的釣組試驗對比,再經詢問這位釣友,找到了原因。調標時他是掛餌調一目的。同時,還要保證:鉤餌在水中觸底,並且,鉤尖朝上(實際也是懸墜,單鉤餌輕觸底)。我是空鉤調平水,釣一目或兩目,並且,我的示標直徑比他的示標直徑粗,再加上野塘的淤泥腐草,不上魚是必然。在此後的垂釣鯽魚中我基本按這個釣友的方式調釣,而且,所用浮標的標體直徑盡可能的細,多年來,上魚效果非常明顯。
在「台釣」或稱「懸墜釣」等風行的今天,雖然,釣組的部件已經精緻精細到極點,但是,餌的大小與比重、釣點的水溫與水的比重、釣線的長短與線的比重、示標的空心實心和材質的比重等等,都會對釣組平衡構成較大的影響,再加上魚情的不同和變化,要實現釣的「快」、「多」、命中率高,到實際釣點後,按照不同的魚情,再精調釣組就尤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