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釣餌的選擇
自然水域的魚類食性很雜,通常情況下,大魚吃素,小魚吃葷。由於吃慣了野食,有的已養成了口癖,垂釣取自然餌料效果更好。如釣鯽魚用蚯蚓,魚就特別愛吃,缺點是容易招來小魚鬧窩,令人煩惱,若換上活小蝦,鬧窩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又如草魚是典型的食草類魚類,用素食如紅薯、嫩玉米粒、嫩草都能釣到。草魚除愛吃植物類餌料外,對自然界的活餌也很喜愛,如螞蚱、地蠶、青蟲、蛆蟲等它特別愛吃。在自然水域垂釣,餌料的運用基本原則是以天然食物為主。比如產玉米的時候用嫩玉米粒(經過白酒浸泡或白糖醃製後的效果更好);紅薯成熟的季節宜用紅薯做釣餌。
二、釣位的選擇
在野外的湖泊水庫等自然水域釣魚,其特點是水面寬廣,魚的密度稀,在此類水域垂釣比較困難。諺語說:「選位不好,等於白跑」、「七分釣位,三分釣餌」,這都說明選擇釣位的重要性。魚兒要生存就必然有它們的生息繁衍之所,那些灣、汊、草、坑、潭等等是魚兒喜歡棲息、覓食、游弋的地方。釣位應選擇在河道彎曲處、淺灘凹塘、亂石穴處、樹林、竹林旁、水草叢生處和有人居住的地方。
選擇釣位要根據季節、天氣、水情和魚情。選擇釣位時要注意:遠窩與近窩兼顧,深水與淺水兼顧,流水與靜水兼顧,草洞與草外兼顧,老窩與新窩兼顧和在進水口、下風處下鉤。
三、誘餌的運用
自然水域水面寬廣,魚兒稀少,活動範圍大,要想盡快將魚兒誘集攏來,除釣點因素外,誘餌的質和量是至關重要的。誘餌的味要濃量要大且是耐泡不易化散的餌料,這樣才能形成目標大,持續時間長,並能迅速將魚兒誘集來的魚窩。我的做法是:將塊狀(豆餅塊)、粒狀(顆粒料、酒泡的大米和小米)和粉狀(炒香的玉米面)三者混合後打窩(為防止玉米面上浮漂走,打窩前用釣域的水攪拌成團後再打窩),效果顯著。
四、幾種釣法
1.底釣與浮釣
自然水域的魚種較多,在水的上中下層均有魚兒活動的蹤跡。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採用底釣或浮釣。釣法得當,必會有收穫。但應以底釣為主,如鯽、鯉、青、鯰、鱖等都是底棲魚類;又如草魚雖是中層魚類,但從垂釣的經驗來看,吃底鉤的機率遠遠高於吃浮鉤的。在自然水域裡由於生存的條件嚴峻,迫使一些魚類逐漸養成在底層覓食的習慣。因此採用底釣是最重要的,底釣是關鍵。
2.守不宜走
當在一個地方選定釣位後,應打窩定點守釣。當有條件時可多打幾個窩子(3~5個),輪番垂釣。垂釣宜守不宜走,因為自然水面寬廣,魚兒密度小,聚集慢,好不容易將魚兒集攏起來,因此宜守釣。守釣必須有耐心,耐心是垂釣者應具有的素質,有耐心就會有魚,有耐心就會有收穫。守也不是死守,在一個釣點上,1~2個小時無魚咬鉤,就應變換釣位,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3.釣大魚還是釣小魚
自然水域大魚比小魚少,大魚比小魚精明狡猾,所以若要想釣大魚,就有可能「剃光頭」。
小魚比大魚多,小魚見食就搶吞,比大魚好釣,若釣小魚,多多少少能釣到一些,雖沒有「重量」,但卻有可觀的「數量」。
五、遛魚的方法
魚上鉤後,首先將手竿上舉,並迅速將魚領離釣點,以免驚走窩裡的魚群,提出水面,不讓其在水中掙扎逃竄。遛魚應根據上鉤魚的大小,採取短遛或少遛甚至不遛。我的做法是:500克左右的魚不遛,直接領提上岸(岸邊坡度小,雜草較低時),不用抄網;對1000克以上的魚,採取遛魚,遛魚時高舉手竿,使釣線的移動略快於魚的游動速度,使魚跟著釣線走,變被動跟魚走為主動領魚游,控制魚的游向。在遛魚的過程中,不斷地將魚頭抬出水面,使其「嗆水」(用間斷性斷氧方法),加速魚的體能消耗,待魚遛疲後,用抄網將其抄上岸來。遇到大鯉魚「打樁子」時,握竿需相持一段時間,然後抖動竿子,使魚刺痛上游;遛魚時手竿呈弓字形,盡量高舉使魚頭朝上,這樣魚只能往上竄。待魚遛疲,肚皮朝天,再抄魚上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