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萬有引力演示儀

一、設計思路的產生

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實驗科學家之一。1789年,卡文迪許利用扭秤,成功地測出了引力常量的數值。引力常量的測出,不僅用實驗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存在,更使得萬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實用價值,並由此計算出了地球的質量,後人稱他是「第一個稱量地球的人〞。

卡文迪許扭稱實驗,在2002年9月,被美國物理學家評為歷史上「最美麗的十大物理實驗」之一。然而,它是目前我們中學物理實驗的一大空白。為彌補教材中的不足之處,我們完成了下文,以促進和推動這一問題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展開。

二、演示儀簡介

本實驗裝置主要由以下兩部分組成:



1.扭砰系統 如圖1所示的裝置,輕質合金材料的「T」形金屬架,橫桿約60cm,兩端各焊接一個金屬小球,橫桿中央焊有兩個小平面鏡,「T」形架下端焊接一蚊香盤改裝的托盤,托盤漂浮在水面上。用一釣魚絲將「T」型架懸掛,將兩個重6kg的大鉛球放在距金屬小球相當近的地方,以產生足夠的引力使「T」型框架發生扭轉。

  

2.放大裝置 如圖2,圖3所示,由激光筆、兩塊大平面鏡和刻度表組成。當激光射向「T」形架上的小平面鏡時,經兩大平行平面鏡多次反射到刻度尺上。



三、實驗原理及操作方法

1.實驗原理:多次放大及等效的思想



如圖4所示,質量為m的兩個小球在兩個質量為m′的大球的引力作用下,「T」形架發生扭轉,引力的力矩為FL(L為「T」形金屬桿長度)。同時,釣魚絲發生扭轉而產生一個相反的力矩kθ,當這兩個力的力矩相等,即FL=kθ時,「T」形架處於平衡狀態,此時,金屬絲扭轉的角度θ可由小鏡上的反射光經過兩個互相平行的平面鏡多次反射,最終通過光點在刻度尺上移動的距離證實物體間萬有引力的存在。

本實驗巧妙地利用等傚法合理地將微小量進行放大,只要入射光線稍有一點偏轉,則在刻度表上的光點就會發生明顯的位移,即能使不易觀察的微小變化量轉化為容易觀察的顯著變化量。

2.實驗操作方法與步驟

(1)調節扭秤系統處於平衡狀態,尤其要使托盤保持穩定狀態,浸入水的位置要合適。

(2)固定好激光筆的位置,使光線能清晰地射到小平鏡上,並調整兩塊大平面鏡框架,使光點能落到刻度表上恰當的位置。

(3)將兩大球同時靠近小球,由於大球與小球間的萬有引力作用,橫桿繞軸發生轉動,平衡後,記下光點所在位置。

(4)移開大球,待裝置重新平衡後,再次記下光點所在的位置。則前後兩次光點的位移,就是大球與小球之間的萬有引力的宏觀表現。

說明:由於我們的實驗在於驗證物體之間是否存在萬有引力,並不在於精確測定引力常量,因此上述簡單操作,現象直觀,效果明顯。

四、實驗條件及創新設計

1.實驗環境

目的只是驗證物體之間是否存在萬有引力,不在於測定萬有引力常量的數值,因此只需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2.創新設計

根據物理課本提供的卡文迪許實驗原理圖,如圖4所示。我們通過探索研究,對多處進行了大膽創新。

(1)浮體托盤的平衡設計:扭稱系統如果直接掛在釣魚絲下,由於裝置太重,轉動慣量過大,在微小引力作用下,細絲幾乎不發生扭轉形變。對此我們設計了一個圓柱平底托盤,焊接在「T」形金屬桿下端,讓其部分浸入水中,利用浮力,把整個扭轉系統托起,大大提高了細絲扭轉靈敏度;同時減弱「T」形架上下擺動及左右擺動幅度。

(2)兩塊平行的大平面鏡框架設計:因「T」型架扭轉角度非常小,要觀察出反射光線前後的位置變化,必須要有一個相當距離。為縮小空間,方便觀察,我們精心設計了雙平面鏡,利用雙面鏡的多次反射,提高了觀察效果。

(3)兩塊小平面鏡設計:安裝一個小平面鏡,出現難固定,難豎直等問題。把兩塊小平面鏡安裝在橫桿中間,既容易豎直,調節橫桿平衡,又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對激光進行反射。

(4)金屬圈「調平器」設計:根據托盤天平上的平衡螺母作用,我們在橫桿上裝了所謂的金屬圈「調平器」,此調節裝置的巧妙設計,大大減小了製作和操作上的難度。

五、完善與構想

我們設計製作的「萬有引力演示儀」,定位在驗證物體間確實存在萬有引力。為使觀察現象明顯,擴大了裝置的體積,看起來顯得龐大;由於實驗時轉動比較靈敏,要靜止下來時間還比較長,需要加一個制動裝置;又由於存在空氣和水等阻力影響,要比較精確測定引力常量,還須進一步改進:

(1)縮小裝置,尋覓更精緻的材料,完善實驗;

(2)為減小空氣流動對其影響,可以放在真空的透明箱子內進行實驗;

(3)在克服外界因素影響的條件下,我們可以測出萬有引力常數G。
返回列表